【论文速递】县域返乡青年的非市场理性创业背后,到底隐伏着什么?
╱ 编者按 ╱
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背景下,返乡青年创业掀起了一股热潮。在这股热潮中,与返乡回村进行农业创业的“新农人”不同,这篇文章将研究对象定位为返回县城进行非农创业的青年——县域返乡青年,他们大多是有过大城市务工就业经历的“90后”农民工。作者调研这一返乡创业群体的生命历程、家庭情况和创业动机后发现,他们的创业并非是纯粹的市场理性行为,仅从经济学的市场角度并不能解释新一代农民工的县域返乡创业行为,只有回到县域返乡青年这一群体的主体特征和生活逻辑的变化上,才能发现其创业行为的内在逻辑。
╱ 关键词 ╱
返乡青年;青年创业;县域城镇化;生活取向;创业风险
╱ 原文信息╱
雒珊,2023,《生活取向:县域返乡青年创业的实践逻辑及风险》,《当代青年研究》第2期,第1—13页。
(本次推送为大众传播精简版)
文章以出身于农村、经历过在大城市的务工就业、之后返回家乡所在县城进行生产生活的农村户籍青年为研究对象,基于对河南焦作、辽宁丹东、四川成都三地的调查,通过多个县域返乡创业青年的典型案例,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命历程、家庭情况和创业动机,进而呈现出这一青年创业群体的实践特征,并剖析其创业的实践逻辑及其风险和后果。
矛盾:
违背市场理性的县域返乡创业?
调研发现,以“90后”为主的县域返乡青年创业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创业空间选择、创业类型偏好和创业经营状况等方面存在较高的同质性。他们对创业空间的选择主要是县城,而不再是乡村;县城不仅是他们选择就业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有过几年大城市务工的经历后,县城成为了这一代青年生活空间和价值归属的选择,他们通常是先决定回到县城定居、再决定创业。与此紧密关联的是,县域返乡青年创业的时间节点是成家期,他们大多是在家庭生活的拉力下选择返乡,创业时间集中在结婚前后这段时间,直到自己的小家庭进入稳定期。而在创业类型的偏好上,作为“90后”的新生代农村青年,他们已经脱离于乡土,基本转向了低门槛、非农化的小微创业,追求时间灵活、轻体力、低投入、低风险的创业类型,尤其热衷于互联网创业。从创业结果看,他们的创业成功率与创业热情并不成正比,这些创业通常寿命短、次数多、失败率高。上述特征突显出一个矛盾:县域返乡青年的创业似乎并未遵循市场理性的原则,那么他们究竟为何创业呢?
目标:
进阶的县域生活追求
研究发现,城镇化重塑了农民家庭的目标,在代际接力之下,“90后”这一代农村青年要实现向县域青年的进阶。买房进城在父代的支持下已经完成,在县城实现长期稳定的体面生活则成为这些返乡青年新的生活动力。对他们而言,家庭生活的完整和亲密成为他们的追求。由于中西部县城的“去工业化”,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只能选择“一家三制”的拆分式生活模式,而县域创业成为这些返乡青年实现完整家庭生活的唯一路径。同时,受教育普及、市场参与和城乡流动,使这些青年与其父代的生活逻辑已经有所差别,他们看重个体性价值,追求休闲生活方式,对不同阶层生活方式的差异感知更强;选择自主创业让他们得以脱离劳动时间被高度控制的工作环境,以县城休闲性的生活方式来建构更高的阶层认同。可见,他们的创业不再以市场前景和超额利润作为先导动机,经济收入只是其创业的一部分目的;更重要的是,这些返乡青年希望在县城开展其个体和家庭更高层次的生活,这种生活取向主导了他们的生产逻辑,为了满足多元化、高层次的生活追求,返乡青年选择了在县城创业。
风险:
“90后”农村青年家庭发展的悖论
这些“90后”县域返乡青年创业热情高涨,但这种创业却是以两代家庭的合力才得以实现的。研究发现,代际合力的家计基础和家庭发展的合法性默许成为创业实现的关键,前者提供了父代的经济支持,后者实现了家庭的灵活分工。但从现实情况看,这种创业却面临着发展的悖论:集中两代家庭的资源和力量来创业,力图实现家庭更高层次的县城生活目标,实际上却使家庭随时容易陷入生活困难的窘境。父代家庭的高度卷入具有不可持续性,甚至导致父代的养老危机;而创业中的风险和后果也可能直接传导进入创业青年的婚姻关系中,有可能增加婚姻破裂的风险。对这些创业青年而言,县城成为他们个体和家庭城镇化的实践空间,县域创业是其阶层突围的努力,但这种努力受到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创业者的市场能力和家庭经济基础等多方面的限制,不仅难以成功,反而可能影响农民家庭的进一步发展。
欢迎扫码阅读全文或阅读下篇推送
投稿方式:登录《当代青年研究》官方投稿平台(qing.cbpt.cnki.net)进行投稿。请勿一稿多投。投稿后,可在平台查看稿件状态,若三个月后没有收到反馈,可另行投稿。
赵琪|审核
曲容良|编辑